這本書是露塔寫給母親的情書,也是告別信, 
這位母親啟發了她 ──也幾乎毀了她。

這本全然真實的回憶錄,從最初的章節開始,
就比很多虛構的小說,更令人難以置信。

朵敏妮嘉的母親,凱絲,
她在女兒面前,毫不猶豫地拿鐵撬敲碎某人車上的擋風玻璃。
為什麼?因為一種「既兇殘又不經大腦的榮譽感」。

同時,凱絲是個藥物成癮者、藥頭、購物狂、囤積狂,
這個野獸般的母親,隨著每一頁翻過而愈加膨脹、失控,
她的一切充滿矛盾,但,卻也出奇地令人著迷。 

「小女孩自然都會經歷一種階段,
當賀爾蒙的影響達到頂峰、自我意識覺醒,
她們就會突然開始鄙視起自己的母親。

但我沒有。

當我越長大,我就越害怕失去我母親猛烈、喜怒無常的愛。」
讀著朵敏妮嘉一個又一個的過往回憶,
在凱絲越來越脫序的人生中,
我仍能夠清楚看見那不變的、對於女兒的愛。

即使凱絲是個無可救藥的瘋狂母親,
靠著販毒以及社會補助過日子,
但只要她女兒喜歡,凱絲就會想辦法生出錢來。
於是朵敏妮嘉練過兒童芭蕾、學過攝影、海洋學還有法文會話,
同時是個擁有一台全新的蘋果電腦的小古典樂迷。

你知道,我知道,朵敏妮嘉也知道,
我們的母親/父親並不是不愛我們,
只是連自己的生活都搞得一團亂的她們,
並不一定懂得該如何掌控愛的力道、如何去愛。

於是愛成了一道道的傷疤,銘刻在彼此的生命。

就像朵敏妮嘉所說:

「傷痛和愛是我們人生中常見的元素。 
我們都有我們如此深愛的人。 
我們都帶著巨大的傷痛,這些傷往往是由我們所愛的人造成。 

 我的母親很糟糕,但她同時也很棒。
 她既不成熟卻又複雜。
 她對我說的話和做的事讓人很受傷,但她愛我勝過任何人。

 我希望人們看見我眼中的世界: 
充滿美麗,尤其是在矛盾的地方。 
就算是在生命中最荒蕪的時刻,依然充滿美麗。 
無處不可見,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願意去尋找。」

即使回憶錄中有著許多匪夷所思的情節,
但我仍清楚看見凱絲對於朵敏妮嘉的寵溺、珍愛,
以及朵敏妮嘉對於凱絲難以割扯的濃濃情感。

縱使,這個母親失職到連她被性侵都毫無所覺。

我無法判斷,這樣明明深愛對方而又不斷彼此傷害,
跟全然冷漠、毫無感情的殘酷,到底哪一個會造成更深的傷害。
但我只知道,跟後者相比,前者必須要有更大的勇氣,才能夠離開。

在掙扎的過程之中,朵敏妮嘉一度沉迷於毒品、酒精,
雖然不及凱絲嚴重,但卻也足夠將她的生活搞得一團亂。
但當然,無論是酒精或是大麻亦或是更強烈的毒品,
都沒有辦法讓朵敏妮嘉從中得到安慰。

「英文中沒有一個字眼,比寂寞(lonesome)更美了。

外婆對於這個字的解釋,既非病理上的(例如沮喪),
也不是會隨著訪客來到或離開而有的心情變化。

長大之後,我才發現,任何一個朋友、男朋友,
甚至是一整間屋子的人專為我而開的派對,
都不能把我體內寄居的寂寞趕走。

它是一個縫在我腳底的影子,無論我到哪裡都跟著我。
殘酷、黑暗而奇妙,就像死亡一樣。
整個世界都可以被包含在這個字眼當中。」


回憶錄的最後,並沒有母女團圓的感動大結局。

有天早晨朵敏妮嘉醒來,決定從此刻起,
要自己將凱絲當作已經死了。
任憑她母親表現得像個心碎的戀人,
朵敏妮嘉依然咬著牙,在痛苦之中忍耐。

半年之後她才鼓起勇氣換了電話號碼,
好幾年之後才發現自己已經擺脫她了...
但在心裡,朵敏妮嘉真的能夠有擺脫凱絲的一天嗎?
我想,不只是朵敏妮嘉,每個讀者都清楚地知道答案。

曾經有一次,凱絲說她寫了一封很長的信給朵敏妮嘉,
而當朵敏妮嘉問:「我可以看看嗎?」時,凱絲是這樣回答的:

「不行。我把信撕成碎片丟掉了。

你也應該寫封信給我,親愛的。
然後把信撕毀、丟掉。

你不會相信,感覺真的很好。」

這一整本回憶錄,無疑就是那封很長很長的,給凱絲的信。

 簡介中,有這樣一句話:

「身為作者,朵敏妮嘉‧露塔應該感謝她的幸運星,
讓她能有這麼特別的人當她的母親。」

我全然無法將擁有這樣的母親當作是一種「幸運」,
那樣的話語,顯得太過輕視作者所付出的努力。
但對於身為讀者的我們來說,能夠讀到這樣一本真實得逼近駭人的回憶錄,
能夠因為這本書而感到安慰、明白自己並不孤獨,才無疑是真正的幸運。

--

最後,關於我自己。

一直以來我都相信自己是被上天眷顧著的孩子,
祂總是在我不知所措的時候,用文字來拯救我。

這本試讀,就出現在這樣的一個時期。

謝謝商周,給了我這個意義非凡的試讀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小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