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兩本試讀都跟家庭有關,但風格卻截然不同。
前一本《接棒家族》,是乍看怪異的家族卻有著滿滿的愛,
而這個故事中的桑徳一家三口,我看完全書還是無法肯定,
他們口中一再出現的「愛」,到底是些什麼東西。
「家庭」對多數人來說就是人生中最驚悚的題材,
「家人」則是最深藏不露的妖魔鬼怪
「我們為了成為親人眼中的那種人,逼自己做出了多少妥協?」
十八歲的史黛菈‧桑德被控謀殺了一名比她年長將近十五歲的男子。
她是個普通的少女,來自一個模範家庭。
她怎麼會認識這個名聲不佳的生意人,甚至殺害他?
史黛菈的父親是牧師,母親則是刑事律師。
這對父母在為女兒辯護時,不僅道德羅盤受到考驗,
還得努力試著瞭解她怎麼會成為嫌犯。
看「沉默」、「追尋完美表象」、「想跟一般人一樣」,
以及「對控制的需求」能如何從內部毀掉一個家。
看似幸福美滿的表象底下,潛藏著不能明說的關鍵
這是一部關於祕密、欺人和自欺的故事。
我們在自己面前和在他人面前是什麼樣的模樣──
而我們願意為了挽救親友或挑戰旁人而做到什麼程度?
愛的臨界點在哪?
如果你處於人際關係之中,
無論以配偶、朋友、同事或家長的身分,都會對這本書充滿認同。
「它足以讓你明白,自己對關愛的人們其實一無所知,
讓『忠誠』一詞的定義接受考驗。」
全書分為三部分,分別為桑徳一家三口的自述:
牧師父親、捲入殺人案的叛逆少女,以及律師母親。
遇到這種架構的小說,最怕就是每個章節的敘述語氣都差不多,
感覺每個角色都只是在「說故事」、人物形象無法呈現,
這麼一來,即使故事劇情設定再精采,讀起來也容易顯得無趣。
還好馬提亞斯‧艾德華森寫作功力高超,譯者也很厲害,
三個不同的角色,用字遣詞跟敘述方式都完全不同,
甚至就連看待同一件事情的角度跟解讀,都大相逕庭。
尤其是兼具「父親」與「神父」兩種身分的亞當‧桑徳,更是如此。
當他聽見女兒被捲入謀殺案,被當成嫌疑犯收押禁見,
他可以說是整個慌了手腳,不惜一切代價要「拯救」女兒。
但在我看來,他的衝動行事卻反而只是把事情弄得更複雜。
他一直覺得史黛菈有著太衝動、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
但我讀著他的自述,卻覺得史黛拉完全就是像爸爸啊XD
亞當其實也有同樣的毛病,還更嚴重,卻毫不自覺。
接著從史黛菈的視角看世界,
馬上就會發現藏有秘密的、表裡不一的,
絕對不只桑徳一家人而已。
相較於眾人眼中的乖乖牌阿米娜,
我更喜歡不完美卻真誠而獨特的史黛菈。
尤其是她與獄中指派的心理醫師席倫之間的互動,
令我覺得既感動又疼痛,幾乎比與家人之間更真摯。
雖然她傻得忽略了很多顯而易見的事實,
但她的愛、她的恨、她的軟弱與她的堅強,都是真的。
雖然,其他人往往都不是刻意說謊,甚至也不是有心隱瞞,
而是他們的眼中彷彿裝了濾鏡,會將看到的一切扭曲成自己想相信的樣子。
唯一例外的,應該只有史黛菈的母親,身為刑事律師的烏芮嘉。
原來從頭到尾,她都清楚知道真相;
原來從頭到尾,都在她的掌控之中。
她從未如同丈夫亞當那樣把愛掛在嘴邊,
並且一向自認為是個失職的母親,
但正是這樣的人格特質跟身為刑事律師的經驗,
讓她遇到女兒入獄這種特殊情況時,還能夠盤算謀略。
如果你問我是否佩服烏芮嘉?我會說,是的。
但同時,她的冷靜卻也讓我覺得有些兒毛骨悚然。
看到這邊我又覺得那個講到女兒就失去理智的亞當,還是比較可愛的 ──
是的,這整本小說其實就是不斷的在推翻讀者對於某個角色的認知,
就如同我們對自己真正的家人一般,總是又愛又恨。
到頭來我甚至已經覺得,那場命案的真相早已經不重要了。
即使沒有命案,所謂的家庭、所謂的日常,所謂的平凡,
也有著太多不能言說的秘密與隱瞞 … …
--
喜歡我的文章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