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蘿絲瑪麗的嬰兒》也許很多人沒看過也沒聽過,
但它被譽為史上前六大最具影響力的恐怖小說之一,
也就是經典恐怖電影《失嬰記》的原著小說。 

蘿絲瑪麗.伍郝思和小咖演員丈夫蓋伊,
搬入了惡名昭彰的紐約公寓,布朗佛大廈,
這棟老公寓的房客大多是年邁的老人。

伍郝思夫婦才剛搬來不久,鄰居魯曼和蜜妮.卡司堤瓦便前來表示歡迎,打探虛實。
蘿絲瑪麗對卡司堤瓦夫婦的怪異行徑,以及不時聽到的奇怪聲音雖存有疑慮,
但她先生和老夫婦卻分外投緣。

不久,蓋伊在百老匯爭取到絕佳的角色,
蘿絲瑪麗也很快傳出身孕,卡司堤瓦夫婦則開始對她呵護備至。
病懨懨的蘿絲瑪麗被日益孤立,她開始懷疑卡司堤瓦這幫人別有他圖…… 
故事背景是在1960年代的曼哈頓上西區,對作者來說是現代,
但對我們現在接觸此經典作品的讀者來說...還是蠻久遠的XD
雖然許多作者拿來舉例的現實人物或戲劇,我都十分陌生,
但這完全不會影響到整部小說那詭譎神秘的氣氛。

小說篇幅不長,但巧妙而精彩的將恐怖情節的伏筆隱藏在日常事物中,
每一個不起眼的枝微末節,都會在接下來的劇情中派上用場,
讓我想到俄國小說家-契訶夫(Anton Chekhov)那句常被引(誤)用的名言:

「假如不打算開火,就別讓一支上膛的來福槍出現。」
(One must not put a loaded rifle on the stage if no one is thinking of firing it.)


艾拉‧萊文在《蘿絲瑪麗的嬰兒》一書中,成功的演繹了這句話,
每一個場景描繪、每一句對話,都能夠完美的前後呼應,
沒有多餘的刻劃,確能夠讓讀者漸漸的走入蘿絲瑪莉的恐懼中。

「到底是我想太多?還是真有其事?」

面對這樣的情節,任何人都很難不疑神疑鬼,
正如蘿絲瑪莉,他總是想要相信丈夫、相信友善的鄰居們,
卻又始終無法忽視心裡頭那不時作響的警鈴。

在寫作手法方面,作者在本書中運用「真人實事」的風格,
提到不少案件報導、靈異流言及關於惡魔崇拜的信仰,
並將之融入故事中而絲毫不顯突兀或沉悶,讓人更有真實感。

而我認為最出色的,則是故事中虛實交錯的描述。
尤其是蘿絲瑪莉在半夢半醒間見到的人事物,
不僅是蘿絲瑪莉無法分辨一切究竟是噩夢還是現實,
就連理應旁觀者清的讀者,也如入五里霧中。

同時,《蘿絲瑪麗的嬰兒》更是當代魔鬼崇拜小說的濫觴!

在對於信仰十分開放的現今社會,
這樣描寫異教、撒旦崇拜的劇情可能已經是老哏了,
但在當時,《失嬰記》可是引起社會的軒然大波啊~

當然,後續向該作「致敬」的仿作小說、影劇比比皆是,
但大多淪於僅僅追求恐懼、駭人的B級恐怖片,
很少能像《蘿絲瑪麗的嬰兒》一般,在追求恐懼的同時,
又隱含著對人性、慾望以及信仰的探討。

蓋伊對於成功的執著讓他願意犧牲妻兒、追隨撒旦,
卡司堤瓦夫婦等人的忠實信仰,是否也是以同樣的手段得來?
若是撒旦重新回歸,有多少人寧可傷害他人、犧牲至親,
只求能夠實現自己的慾望或是夢想?

而蘿絲瑪莉基於強大的母性和不捨,
最終依然選擇去愛、去守護那個人類與惡魔的「混血兒」。
這樣的決定,究竟是會成功的引出「牠」善良的、人性的一面,
或是會成為縱容邪惡勢力毀滅人間的幕後幫兇?

故事的最後,艾拉‧萊文用充滿伏筆的開放式結局作結尾,
也留給讀者,一顆滿懷不安疑懼的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小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