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可‧葛魯柏《人質之子》的故事主題,
包含恐怖份子、國際戰爭,甚至宗教信仰...乍看似乎十分沉重,
但才讀了第一章,我便深深被書中機智有趣的人物、對話所吸引,
完全沒有一開始擔心的撞牆期,這本小說從一開始就令人欲罷不能!


 特種部隊士官提歐‧貝里從身為爭議性伊斯蘭作家的母親口中得知,
她即將前往 巴基斯坦參加和平研討會,他不禁憂心忡忡。

不安的恐懼旋即成真:
研討會成員遭到恐怖分子挾持,對方揚言要將人質一個一個砍頭。

幸好索妮雅‧貝里‧萊加里也身懷絕技,
擁有驚人的語言能力,具備榮格派心理治療的神祕洞察力,
還有無可動搖──有時顯得殘酷──的堅強信念,
這讓她擁有足夠的智慧應對歹徒的脅迫。

隨著時間一分一秒流逝,提歐能夠順利救出他的母親嗎?

在提歐策畫高風險的軍事行動以營救人質之際,
他母親發覺自己的解夢天賦可能成為強大精妙的心理招數。
對包括美國古怪富豪與耶穌會神父在內的人質而言,
索妮雅對綁匪不可思議的影響力是他們能否生還的唯一希望……

書名叫作《人質之子》,但靈魂人物確是「人質」索妮雅。
她不只精通語言、宗教、牌戲(或者說老千手法)、榮格派心理治療法,
同時將她所學、所見的一切徹底融會貫通成存活的手段。
她堅強、執著、聰明、多才多藝,但我在她身上卻看見永恆的孤獨。

無論是在巴基斯坦或者美國,她皆是如此特立獨行,
這樣的孤獨也對於她兒子提歐造成很大的影響,
從提歐的自我陳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既愛又恨的糾結心情,
以及在拉合爾出生的他為何會選擇加入美軍,為「敵人」效力。

無論是他對著因戰成為植物人的同袍吐露無法告訴任何人的心聲,
或是對母親的愛恨交織、對於父親的鄙視與祖父輩的崇拜與嚮往,
以及徘徊在伊斯蘭社會與美國資本社會之間的感觸...
跟光芒四射的索妮雅比起來,提歐的孤獨更讓我感觸良多。

書中有很大一部分都牽涉到我完全不熟悉的伊斯蘭社會,
無論是拉合爾或旁遮普,或是烏爾都、普什圖語,
總之跟這地區相關的傳統、文化、宗教、政治...我通通沒概念。

 在這樣的情況下,麥可‧葛魯柏卻用充滿特色的人物、緊湊的劇情,
以及幽默直白的述事口吻,讓讀者漸漸了解巴基斯坦地區的傳統,
了解他們其實不是盲目的暴徒,只是重視榮譽、復仇更勝於一切...
不論是書中的美國人也好,正在讀著此書的我們也好,
對於不了解、未曾接觸的異文化,似乎總是懷抱著恐懼與歧視,
同時也認為,那些不好的事情,通通與自己無關。

我們就像是那些提歐看見的那些美國大眾,
即使自己國家的軍隊正在與如火如荼的交戰,
毎天都有許多人流離失所、喪失生命,
我們卻還是照舊工作、購物、睡覺、玩樂、旅行,
永遠都認為那些事情只會發生在「那邊」,而不是「這邊」。

《人質之子》不只是一本充滿政治陰謀的政治小說,
同時更生動描繪了不同文化間的差異與衝突,
最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們看見自身的無知與自大。

喔,不過最後那個結局翻轉又翻轉、陰謀中還有陰謀的地方,
的確有讓自以為已經猜到結局的我吃了一驚...

也難怪史蒂芬‧金會如此強烈的將此書推薦給美國總統歐巴馬,
因為就像《書單》雜誌所說的:
「如果政府有作者一半的興趣去了解暴行的心理,
也許戰爭就只會發生在小說之中而已。」

嗯,如果我是被稱為恐怖份子的伊斯蘭教徒,
可能會拿武器壓著自大的政治人物們好好看完這本書吧。
(謎之音:亂講這種話是不怕被約談嗎....)

正如同書中的索妮雅將解夢當做手段,
對作者而言,小說也只不過是一種手段。
一種讓我們能夠開始去了解不同文化的手段、
一種試圖讓世界更好、讓戰爭休止的手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小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