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艇,對於生長於台灣的我來說,是個全然陌生的運動,
但這部以真實故事作基礎的小說,不只描寫著單單一場比賽,
而是鉅細靡遺地敘述了一切的來龍去脈,以及當事人的心路歷程,
讓讀者即使對於賽艇這個運動完全不熟悉,也會覺得感動不已。


九位來自美國西部勞工階層的男孩,
在大蕭條的時代深淵中,發展出罕見又相互信賴的緊密關係,
甚至在一九三六年的柏林奧運,讓全世界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決心與鬥志。

這些划槳手的父親不外乎是些伐木工人、造船廠工人或農夫,
沒有人覺得華盛頓大學的八槳賽艇成員可以擊敗來自東岸或英國的精良團隊,
不過他們卻辦到了,進而挑戰德國賽艇隊伍,站上希特勒的頒獎台,讓全世界驚訝不已。 


故事由喬藍恩茲(Joe Rantz)串起各章節,
成長於美國西北部的礦區,
他是一個沒有家人也沒有未來的男孩,
划船的目的不只是要找回破碎的尊嚴,
更讓自己找到真正安身立命之處。

然而,邁向成功之前,
必須捨棄多年來確保他在貧困中倖存的特質—
單打獨鬥,不輕信他人,

睿智的造船師喬治將引導他成為強大團隊的一份子,
在這個極致的團隊運動項目裡,他們將是世界上最好的隊伍。 

作者丹尼爾詹姆士布朗被男孩們的日記與記憶猶新的昔時畫面深深吸引,
藉此描寫出一段屬於那個年代又讓人難以忘懷的故事;
他以雙軌式書寫,鋪述華盛頓華划船隊成軍與納粹政府準備奧運的過程,
其中交織著歷史中社會變遷對於個人的既親密又沉重的影響。

故事對於人性脆弱與無限可能的思索,隨著篇章交互感染,
直到那種感受像一艘八槳賽艇,從你身邊呼嘯而過。

本書乍看之下,會覺得作者實在引用了太多資料典故,
一直在「延伸閱讀」,好像有點「掉書袋」的毛病,
但沒多久,我就發現這樣的寫作手法,實為必須。

這並不是寫給曾經參與過那段時光的人的回憶錄,
而是寫給完全不了解賽艇、沒有相關知識的讀者的故事。
作者用心良苦的讓我們這個年代的讀者也能夠從中理解,
當時美國的大蕭條有多麼慘烈、影響多廣;
希特勒在德國奧運營造出的假象有多完美;
以及那些賽艇上的男孩,是多麼堅強而又睿智。

除了精確的重現當時的時空背景以外,
丹尼爾詹姆士布朗更是細細地描繪出賽艇的毎個動作,
讓沒有實際觀看過賽艇的讀者,可以隨著男孩們一起摸索,
從搞不清楚正確動作到行雲流水,進而在腦中重現比賽狀況。

而且,如果不是因為書中附有許多照片、註釋,
讀著《船上的男孩》,難免會覺得「也太像電影情節」,
尤其是全書主軸的喬藍恩茲(Joe Rantz)的人生。

五歲就喪母,年紀還這麼小就一個人被丟上長途火車去投靠哥哥;
十歲的時候,因為繼母不喜歡他,就被父親送走,
十七歲的時候,又一次被全家人給獨自遺留在未完工的房子裡。
看到這邊的時候我好生氣,無法理解他的父親怎麼可以這麼狠心。

但喬,真的很勇敢。

他一個人在那樣的狀況下活了下來,
甚至獨立存到足夠的錢,讓自己能夠就讀華盛頓大學。
他的人生不能沒有賽艇,不是因為天賦或者興趣,
而是更加現實的理由:「生存」,以及「尊嚴」。

雖然那個時期,大多數人的日子都不好過,
永遠穿著同一件毛衣去練習的窮困男孩,
還是難免被嘲笑、被歧視,心中更難免有著自卑感。

這樣的心理狀態,成為喬的賽艇生涯中的最大阻礙。

雖然每項運動到最後,都是自己和自己的競賽,
但賽艇,更為獨特。因為它要求每個人都各有特色,
卻又要全然的信任,以及絕對完美的同步動作。
其中若是有任何一點心理上的嫌隙,便無法完成。

不只是喬,每個賽艇男孩都有著獨特的個性與人生故事,
這些九名來自美國西岸勞工階級的男孩,不只在肉體上十分堅韌,
同時也必須克服自己的心魔,並且捨棄自我、完全信任隊友
動作甚至呼吸都完全一致,才能進入堪稱完美的「擺盪」。

雖然當年賽艇的實際比賽過程中應該是十分喧鬧的,
但讀著《船上的男孩》,我總覺得這是很「安靜」的一本書。
因為作者將男孩們細微而變化萬分的心理狀態描寫得太好了,
才讓讀者不知不覺進入賽艇選手們那心無旁鶩的寂靜狀態中。

最後的德國柏林奧運,其狀況之惡劣,更是宛如電影。

好不容易贏得資格戰之後,先是缺乏參賽資金,
然後又是非常重要的尾槳手高燒不退,
最後甚至還被刻意安排在風勢最強的第六水道。

在種種人為打壓之下,他們還能夠克服一切阻礙,
用全然的信任以及不可思議的動力,讓彼此划向榮耀,
真的是只能說,現實人生果然比戲劇更加不可思議啊。

但,美中不足的是,本書的校稿品質實在有待改善。

錯字非常多,而且都是完全不該出現的基本錯別字,
例:「留」眼淚、「補」鮭魚...等等,
甚至在P.164還出現段落重複的狀況,十分令我無言。
身為一個文字潔癖患者,已經為大家將此狀況反映給出版社了,
但看起來,應該是要等到再版才會改善了...Orz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小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