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先有小說,
後來才改編成影視作品,
但《小偷家族》卻是先有了電影,
再由導演是枝裕和 親自撰寫小說版,
描繪出電影中無法說盡的「家庭」型態。


毫無血緣關係的人,是否能組成家庭?
沒有生育,是否能為人父母?
只能靠「犯罪」來連結彼此的一家人,
──他們偷的,是親情。

在東京某個老舊住宅區,
柴田治與兒子祥太為了維持生計,
平日會到超市或雜貨店偷竊商品。

這一天傍晚,
正當兩人順利完成「工作」準備回家途中,
看見一位挨餓受凍的小女孩樹里,
阿治不忍心便把她帶回家。

妻子信代起初很反對,
但考量到女孩的狀況,決定接納她為「家人」,
與祖母初枝、信代的妹妹亞紀,一家六口共同生活。

他們將女孩取名為凜,扶養她成長──
儘管內心明白這麼做其實是「綁架」,
大家仍試圖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女孩。

然而某天發生了一起事件,
使得這個家的「祕密」逐漸被揭露……

附圖是電影海報,而非書籍封面。

我並沒有看過這部榮獲第71屆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的電影,
但聽聞熱愛電影的友人給了它很不錯的評價,
連帶也勾起我對《小偷家族》小說的興趣。

實際讀完之後,再看到那看似平凡的電影海報,
突然有種濃濃的茫然與感傷湧上心頭,
也才明白原來,《小偷家族》留下的餘韻有多強烈。

故事的一開始,是阿治與祥太在超市「工作」的場景
── 如同書名,他們的工作、它們的日常,就是偷竊。
但這一次,他們除了偷取日用品以外,還撿了一個小女孩回家。

因為登場人物眾多,又都是以姓名相稱,
一開始我讀這個家族的互動時,難免覺得有點混亂,
也覺得完全沒有「稱謂」出現是一件很不自然的事情。

果然,隨著劇情進展,這個「家族」的秘密也逐步揭露:
原來,信代也好、阿治也好、初枝也好、亞紀也好,
甚至是兩個孩子,都只是在扮演著屬於自己的角色。

這個家裡的每個人,都隱藏著自己心裡的瘡疤與孤單,
在明知異常的生活裡,追求著平凡而幸福的「日常」。

就像書中其中一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場景:
他們聚在一起享受著只有聲音、其實什麼也看不見的煙火,
乍看之下既荒謬又悲哀,但卻無法否認,也許這就是幸福。

只可惜,現實世界沒有童話,
這個偽家族的幸福生活就如同煙火,
在最美好的海邊旅行之後,終究得面對殞落的結果。

先是初枝的死亡。再來是祥太的「失風」。
他們小心翼翼、不惜代價維持的平衡一旦崩解,
隨之而來的就是法律刑責、社會輿論等各種懲罰。

是的,那些將信代與阿治視為罪犯的警察並沒有錯,
但信代那說不出口的吶喊,卻更真實、更悲働:

「我們到底遺棄了誰?

我們和被兒子夫婦遺棄的初枝住在一起,
讓失去棲身之所的亞紀寄居,
保護了放著不管有可能會死掉的祥太和凜。

如果這樣也要被問罪,
那麼遺棄他們的人,
不是應該被追究更重的罪嗎?」

我覺得這個家裡的每一個人,
都像是一塊找不到安放位置的拼圖,
為了不孤單,為了追求一個棲身之所,
它們聚在一起,努力試圖拼出一個名為家的圖形。

這是一個充滿了惆悵、茫然與孤單的故事,
但卻反而令人思索起,幸福與家人的意義。

--

喜歡我的文章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小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