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計劃的這本《虐殺器官》雖然披著輕小說的封面,
但卻是一本混合了語言學、神學、進化論等議題的科幻小說。


 911以後,面臨「對抗恐怖主義」的轉機,
各個先進國家皆導入徹底的管理體制,肅清恐怖分子,
落後國家則開始大量爆發內戰及大規模屠殺。

而在各地莫名發生的屠殺事件背後,
有個謎樣的幕後黑手──約翰‧保羅,
美國上尉克拉維斯‧薛帕德為了尋找他的蹤跡,
因此趕赴悲慘的屠殺現場…

那個男人的目的為何?
引發大量屠殺的「虐殺器官」的真面目又是什麼?
我喜歡科幻小說,因為是可以藉著作者所描繪的場景, 
想像一個目前還不存在的未來世界, 
想像那些可能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各種奇妙設備。 

舉個例子來說,十年前的我們怎麼想得到, 
能夠上網、通訊、處理文件的「個人電腦」不只人手一台,
還能夠小到能夠塞進口袋隨身攜帶?(笑)

這麼一來,擁有人工肌肉,可以自行調節、吸收震動的飛行器,
誰又能夠保證未來一定不會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裡?
小說家的奇思妙想,也許正是促進科技進步的原動力。

回到正題。

《虐殺器官》的作者伊藤計劃雖然是日本作家,
但此故事場景卻不在日本,主角則是個美國白種人。
故事風格血腥、沉鬱,充滿著對於戰爭的哲學思考及心理分析,
嚴格說來,其實軍事謀略及戰爭分析的成份甚至更重一些,
尤其著重於探討,執行殺戮的當事人的心理狀態。

「我不是不悲傷。

我看到一群少年被徵召為士兵,
以及一群被殺的無辜鎮民,並非不難過。
但是經驗告訴我,面對眼前這樣的暴行,
如果基於道德而出手阻止,只會造成更多無意義的死亡。

而且我們和這些武裝士兵是否有那麼大的不同,我其實不太有把握。
因為我們是根據別人的意志,前來此地殺人。

我帶著三名屬下來到這裡,是為了執行任務。
如果出手拯救眼前被殺的人們,任務就會失敗,
瘋狂的前准將也會因而殺害更多的人,
最後的結果就是,原本不會死的人也會因此而被殺。

當我們被迫站在倫理的懸崖邊時,必須將問號拋得遠遠的。
我們的內心必須變得無感。成為全世界最遲鈍的男人。」

即使在小說中,軍方為了讓士兵們保持心情穩定,
能夠更冷靜的執行任務,事後也不會被創傷症候群所折磨,
採用先進科技暫時關掉了人腦中部份的「模組」,
但從主角不斷重複思考的片段,以及不時出現在腦海中的母親,
我們可以看出,奪走無辜生命的罪惡感,是多麼難以面對。

除了對於戰爭以及當事人心理的探討,
《虐殺器官》的另一個中心主旨,就是「語言」。

語言到底為何存在?沒有語言就不能溝通嗎?
或者說,地球上唯一擁有複雜語言體系的人類,
真的能夠有比其它動物更良好的溝通嗎?

伊藤計劃在《虐殺器官》有個很有趣的論點:
語言也或許只不過是進化中發展出的「器官」。
而這個器官的真正用途,其實,並不是溝通...

掌握了語言這個器官真正用途的語言學家,
遊走在各邊緣國家,引發一場又一場內戰,
不是喪心病狂,只是為了保護自己所深愛的東西;
而最後意外獲得同樣能力/技巧的主角,
卻做出了截然不同,卻又如此類似的決定...

我問我自己,如果當我獲得如此強大的「武器」,
可以對殺害摯愛之人的元凶展開復仇,我願意放棄嗎?

不,我不得不很老實的承認,我無法甘心放棄。

「地獄其實在這裡。
在我們的頭裡,在我們的腦內。
也可說是位在大腦皮質的皺折。

眼前的景象並不是地獄,因為我們能夠逃離。
閉上眼睛,眼前的景象就會消失,
而且回到美國之後,就可以恢復日常生活。

但是,我們無法從地獄逃離。
因為地獄就在我們的腦裡。」

說出這段話的天主教徒艾力克斯,最後自殺身亡。
為了逃離那個難以逃離的地獄。

即使科技再怎麼進步,即使大腦功能可以用模組方式分析,
關於人類這個物種,總還有許許多多的未知,
永遠都會擁有著人性中的那些美好與醜惡,
也永遠有著說也說不完的各種故事發生。

小說裡頭的都只不過是幻想嗎?
也許,並不盡然如此....

--

最後想要特別提一下的是本書的出版社「台灣東販」。

 原本大多以漫畫、輕小說的台灣東販出版社,
現在也有越來越多不同面向的好小說了!
期待看到更多更棒的日系科幻小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小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