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真實案件改編成的心理驚悚小說,
一向是我很有興趣的主題。

惡只不過是內建在我們遺傳因子中的黑暗本性,
而且所謂的惡,也不是指「特定對象」,
惡可以是包含自己在內的「任何人」。

因病症被迫放棄最愛的游泳競技與夢想的韓有進,
除了藥物,生活中的思想與行為,更受到母親嚴厲的控制,
經年累月,終於無法忍受壓抑,拒當被關在牢籠裡的怪物……

某夜,與母親激烈爭吵後獨自離家,
在空曠無人的街道,初次感受到自在與舒坦。
或許是貪婪,當隔夜爭執再起,便又負氣出走,
直至疲倦才返房就寢,然而醒來後,一切從此變調。

他發現身處凶案現場,經過反覆推敲與記憶之細究,
屋內所有遺留下來的線索全指向了自己!

故事藉由三天兩夜的偵查過程,
娓娓道出男主角的家庭、成長,與精神生活。

這部因真實事件為基礎而重新架構內外背景的作品中,
丁柚井自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與演化理論、犯罪心理學等角度,
多重理解存在於每個人心底深不可測的陰暗面:
是什麼觸發人們隱藏的惡性,環境、個性、創傷?
又或者,人的惡性是高度競爭社會下的悲劇?

她以卓越敘事力創造宏大觀點,重新檢視當代人性議題,
試圖解析生存條件與命運、自由意志之間的鏈結,
並隱含強烈批判意識——
他是我們眼中的惡魔,而我們曾否想過:是誰培育了他?

主角韓有進長期服用抑制癲癇發作的藥物,
並飽受頭痛、神智不清、身體無力等副作用所苦,
加上母親從小到大皆嚴格到堪稱病態地管控著他的生活,
更是讓他倍感壓力,只能趁著夜裡偷溜出門「放鬆」。

事件就發生在某個夜遊後的清晨。
他發現自己渾身浴血,而母親已被割喉而亡,
但他卻完全想不起來,前一天晚上發生了什麼事情...

全書以韓有進為第一人稱視角主述,
前半段為了表現出主角的神智渾沌,
敘事非常跳躍,幾乎沒有脈絡可循,
例如:明明是有民、有進兩兄弟,
怎麼突然多出了一個「海進」?

更不用說那些模擬兩可、時序混雜的片段,
宛若夢囈呢喃般混亂,充斥著猜測與疑問,
連當事人都分不清到底是現實還是幻想,
讀得我是滿頭問號,險些無以為繼。

但隨著主角韓有進的「覺醒」,
整個故事也一步步改頭換面。

事件發生後,在母親房內找到的筆記,
不只逐步喚醒了有進被藥物掩蓋的記憶,
更讓他發現自己一直以來都活在欺瞞之中。

讀著讀著,小說的敘事方式改變了,
變得井井有條,而且冷靜得堪稱冷酷,
同時散發出一種難以言喻的陰森殘忍。
這時候我才發現,原來之前那看似混亂的風格,
是作者為了忠實呈現主角心理狀態的精心安排。

尤其在第三章〈捕食者〉,
有進終於揭開了母親埋藏著的秘密,
終於認清了別人眼中的自己之後,
他的行為跟思考,都更加地「符合期待」了。

「原來在你們眼中,我就是個怪物。
原來一切都是源於恐懼,不是關愛。」

小說中並沒有明白敘述,
但有進的心中的痛楚吶喊,
從回憶的片段中,滿溢而出。

於是我顧不得已到了就寢時間,
忍不住將剩下的三分之一篇幅一口氣讀完,
然後深深的嘆了口氣,並且既同情又疑惑的想著,
有進之所以會成為殘暴的獵食者,
到底是因為他真的本性天生如此,
還是扭曲的愛、再加上真相已逝的誤解,
才造就了這樣既悲哀又令人毛骨悚然的結局...

--

喜歡我的文章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小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