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我還是想你,媽媽:101個失去童年的孩子》,
其實是由許多篇的回憶片段所組成,
但是非常非常不適合利用通勤等零碎時間閱讀,
因為實在太真實、太悲傷,很容易眼眶泛淚啊...(拭)


全世界的幸福都抵不上無辜孩子的一滴淚水。
 
2015年是二戰終戰70周年,ISIS持續恐攻,
難民潮中海灘的小男孩引起全球關注,
2014年俄羅斯與烏克蘭爆發危機,
普丁的強人政治再次受到注目。

這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亞歷塞維奇別具意義,
她花費三、四年書寫,記錄超過500人的對談,收錄101篇故事。
從戰爭時年僅2到15歲的孩童回憶,拼寫出一個世代的聲音,一幅不同的人性圖像。

透過這101個孩子的眼睛,我們是否可以看到戰爭的真相?
不再是勝利與榮耀,而是瘋狂與荒謬。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出生於蘇聯,後來舉家遷往白俄羅斯。
在那段時間裡,記者身分讓她接觸到了許多「戰爭兒童」,
後來她以當時的經歷為基礎,寫下了數本關於戰爭的作品,
這本《我還是想你,媽媽》,則讓她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

這本書,是101個戰爭兒童長大後的回憶節錄,
內容全然真實,但卻比小說、比電影更超乎想像,
並且洋溢著滿滿的悲傷、恐懼以及困惑,
即使在經過了這麼這麼多年以後。

同時,這也是一本難以節錄的書,
因為每個篇章都是一個無比沉重的故事,
每一字句都是由無數的鮮血和眼淚粹積而成。

每段故事的篇幅都不長,甚至只有數百個字,
用字遣詞也十分簡單淺顯,幾乎可說是拙樸,
但我總是讀沒幾篇就得中斷一會兒,讓自己暫停一下。

不到十歲的孩子,每天在兵工廠裡頭工作超過12小時;
更年幼的孩子,從身上的槍傷、落下的砲彈學會算數;
無數的孩子,終其一生都在等待著爸爸、媽媽回來...

作者並不是用理智、科學的方法分析戰爭中的一切,
她不講述這場戰爭的來龍去脈或是走向,
甚至不在乎哪方勝利、哪方戰敗,
只是單純地,想要記錄下那些戰爭兒童的故事,
以及身處其中的人,如何看待、面對、回憶這些戰爭。

談到這本書,作者亞歷塞維奇說:

假如我們不去記錄,
在數十年後我們會很快地忘卻,或是拒絕面對。

或許我們從來不明白何謂戰爭的真實,
那不是英雄主義、家國光榮,或用戰爭換取和平所能掩蓋的,
唯有透過如此貼近真實的文字,才能讓我們體悟戰爭的殘酷。

今日在世界各地仍舊不時發生戰爭與恐攻,
處於和平地帶的我們,唯有直視這些苦難 ,
才能面對與理解,或許才能再次喚醒人性的良知,
與了解生處和平地區的我們何等幸運。

這麼這麼多的傷痛,卻仍然只是幾十萬分之一。
還有更多孩子、更多家庭沒有在戰爭中活下來,
沒有幸運到可以長大成人,有機會說出自己的經歷。
而且,也還有更多更多的戰爭一直在發生,從古至今。

到底人類為什麼總是要互相殘殺、總是要彼此爭戰?
我不知道,我一向都不知道,而看完這本書之後,我更不知道了。

人性,明明可以如此溫暖、如此無私。

從這些故事中我們可以看見,
在戰亂時,即使是陌生人也都是家人,
不只一個孩子之所以能夠幸運存活,
都是因為受到了其他人的幫助。

這也是這些故事格外發人省思的地方,
戰爭中展現的不只是人性的殘酷,
同時也體現了無私無懼的愛與關懷。

既然如此,怎麼還會有這麼多戰爭呢?
為什麼一個普通人,會變成那樣殘酷的生物?
喔,我不知道,我們從來都不知道。

難道只有在恐怖無情的戰亂當中,
人們才能夠拋開懷疑、計較、爾虞我詐,
發揮出人性中無私無懼的良善?

這不是一本溫柔甜美的書,更是一點也不療癒。
但卻很適合在怨懟一切、痛恨人生時翻閱。
因為它會提醒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是如此珍貴而明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小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