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不讀散文的我,
陰錯陽差讀了這本鍾芭.拉希莉的作品,
出乎意料地,有被觸動到的感覺。
以另一種語言寫作,象徵著動手拆毀一切,象徵著從零開始。
它來自虛無,每個句子都看似無中生有。

這是一本旅遊之書,不算是地景遊記,反倒像是心路遊記。
講述離鄉背井的歷程、迷失的狀態、探索的心路。
講述一段時而刺激、時而累人的旅程。
這是段荒謬的旅程,畢竟,旅人從未抵達她的目的地。

這是一本回憶之書,充滿了隱喻。
講述尋覓、成功、不斷吃敗仗的點滴。
講述童年與成年,講述一段演化、或應説是革命的進程。

這是一本關於愛與痛苦的書。
講述新的獨立,還有同時出現的新依賴。
講述協力合作,也講述孤獨境界。

我認為這本書既優柔,同時也很大膽。
是既私密又公開的文本。一方面,它是萌生自我其他著作。
主題終究沒變過:身分認同、疏離、歸屬。
但包裝與內容、身體與靈魂,全變了樣。
鍾芭.拉希莉雖然是印度裔,
但卻出生於英國倫敦,成長於美國,
目前則是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

身為印度裔,他的家人總是堅持在家中要說孟加拉語
但從小在英語系國家成長的鍾芭.拉希莉,
最熟悉的語言依然是英語,甚至成為以此維生的作家。
而這本書,卻是她以義文寫成,再經由他人翻譯成英文,
最後再一次經過翻譯,成為中文版,落入我的手中。

本書一開始,鍾芭.拉希莉就描述著自己對義大利語的狂戀。
是的,那毫無原因可言的著迷與執著,只有「狂戀」可以形容。
身為一個英文不行、日文也不行,完全沒有第二外語專長的中文人,
我實在無法理解,為何會對一種完全陌生的語言,有著如此的迷戀。

但她的散文很奇怪,明明是翻譯又翻譯的作品,
卻意外地有一種獨特的、觸動人心的力量,吸引我讀下去。
於是,我就這樣跟著她迷途在繁複的另一種語言之中。

各種看不懂的字詞、更加看不懂的時態變化,
還有連想像都無法想像的義大利文語法...
鍾芭.拉希莉跟義文之間,已經不只是語言與學習者,

讀到後來更是發現,對於鍾芭.拉希莉而言,
「語言」不只是溝通所需的工具,更是一種「認同」,
尤其是〈牆〉一文,身為印裔的鍾芭總是被當成「外人」,
而西方面孔的丈夫,明明只會幾個單字,卻常被誤認為當地人...
不算抱怨,但文字中流露的無奈與挫折卻深深地撼動了我。

鍾芭.拉希莉在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差別待遇,
我想,絕對絕對不會只有文中寫到的這麼輕描淡寫而已。
她內心也很清楚,自己之所以這麼瘋狂地追求著義文,
某方面來說,其實也是在彌補在孟加拉語及美語中的缺憾。
雖然,那道無形的牆永遠都會在,但至少她試著找到平衡。

鍾芭.拉希莉雖然總說自己的義大利文始終是拙劣、生澀的,
但這本翻譯又翻譯了的《另一種語言》,卻依然有著刀刃般的直白與銳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小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