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作家與讀者、兇手與被害人之間的心理交戰,
彼此都在揣摩對方的心理、猜測對方的反應,
故意拋下誘餌、露出線索,試圖引君入甕,
最後誰能得償所願?誰又會敗下陣來?


小說也可以客製化?! 
暢銷作家孤注一擲的索命挑戰…… 

我的世界只有白晝,永遠維持同樣的溫度,
因為這棟別墅就是我的世界。 
我已經十一年沒踏出去一步了。 

我叫琳達.康拉德茲,
一年寫一本暢銷小說的神祕作家。
 事實上,我早已不是我。

自從看到妹妹躺在血泊中,
自從看到那雙怪獸般的眼睛對著我,轉身離去…… 
難以置信,那雙眼睛十幾年後竟又盯著我!
在電視螢幕上的他,是個記者;
只有我知道,他就是凶手! 

我是大家都想採訪的知名作家,而他是個記者──
復仇,看來很簡單。

 我坐在電腦前飛快地打字,
這將是琳達.康拉德茲的第一本犯罪小說。
或者,應該說是獻給凶手的誘餌…… 
全書以第一人稱視角自述而成,
但作者從一開始就明顯地暗示了敘述者的不可信。

書中的主角,除了是個暢銷作家,
更是個目睹妹妹死亡而造成心理創傷,
十餘年來都無法踏出家門一步的焦慮症患者。

作者將書中人物那滿懷恐懼、焦慮、自我厭惡的心情,
以及低潮發作時的欲振乏力,描述得極其細膩真實,
雖然前面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作者的獨白以及心理狀態陳述,
但卻不會讓我覺得只是無聊的無病呻吟,忍不住想「快轉」,
反而是不自覺得被拉入那種混亂卻又充滿張力的情緒漩渦中。

而這個時候,她在電視上看見了「兇手」。
唯一能夠獵捕兇嫌的「誘餌」,只有當年的那段經歷。
主角將妹妹的死寫成了小說《血親姊妹》,
並且展開一系列的鍛鍊計畫,想要親手獵捕兇手...

足不出戶的主角,讓作者在敘述時受到一定的限囿,
但他沒有切換觀點,而是在獨白中巧妙地穿插了「書中書」的段落,
同時刻意透露出主角自小就有分不清現實與幻想的老毛病,
暗示讀者,《血親姊妹》的小說情節可能源自於真實事件,
但現實生活中的記憶,卻也可能是出自於幻想,
讓整個事件更加的虛實交錯、懸疑難辨。

主角設下的陷阱,一項接著一項出錯,
而且也許因為壓力過大,她的情緒開始失控,
甚至又出現了幻聽,聽見命案現場的那首歌曲。
兇手的反應更是全然的不如預期,
他不僅沒有認罪,還提出了不在場證明?!

看到後來,我也忍不住開始懷疑起,
會不會從頭到尾一切都只是主角的自欺欺人,
會不會其實從頭到尾,她都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裡。

到此為止,我都以為自己很聰明的看出了線索,
然後作者又來了個大逆轉啊啊啊啊~~~!

這時候我才深深覺得,書名《陷阱》真是取得太好了,
無論是兇手與受害者之間、主角與疑犯之間,
或是心機最重的作者,對我們這些讀者設下的暗示...
原來這本書,從頭到尾都充滿著各式各樣的心理陷阱!

這本心理驚悚小說,雖然是梅蘭妮.拉貝的長篇小說處女作,
先前所寫劇本與短篇小說並贏得多個獎項的她,
在這本《陷阱》中展現出了優異的情節安排技巧,
更讓讀者的情緒從頭到尾都被她牽著鼻子走,
自以為找到了線索,想閃避卻反而落入真正的陷阱。

在這場心理攻防戰之中,到底,誰才是真正的贏家?
喜歡驚悚懸疑小說的書蟲們,請務必也來挑戰看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小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