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宣傳文案中說,
《最後的女孩》讓史蒂芬.金拍案叫絕,
稱它為:2017年最棒的驚悚小說。

但...真的有那麼厲害嗎?


她們浴血生還,她們被上天眷顧,
她們被稱作──最後的女孩。

麗莎是第一個。
她在大學姐妹會的聯誼會館遇襲,
一名輟學生持刀殺害了九名成員,
直到身中四刀的麗莎在血泊中制伏了兇手。

莎曼珊是第二個。
她在旅館值班時遇上了「麻布袋人」,
他用袋子裡的二十一種工具殺光六名住戶,
而莎曼珊是拚死抵抗、唯一存活下來的那一個。

然後是葵希,
她和五個大學好友在松林別莊慶生,
不料卻碰到「那個人」的瘋狂殺戮,好友無一倖免,
最後警察殺了那個人,救出垂死邊緣的葵希。

十年過去了,葵希將那恐怖的一天從生命記憶裡刪除。
她有了新男友,住在美麗的公寓,
還經營一個備受歡迎的烘焙部落格。
葵希相信她往後的人生會從此一帆風順。

然而就在此時,卻傳來麗莎的死訊,
她在死前還留下給葵希的謎樣訊息。
而消失許久的莎曼珊更忽然登門造訪,
攪亂葵希的生活,掀起她早已埋藏的回憶。

關於那一天,關於「那個人」,關於所有不忍卒睹的細節,
當葵希想起的越多,她越發懷疑,她們真的逃過一劫了嗎?

或是這一切,根本還沒有結束……

萊利.塞傑(Riley Sager)嚴格說起來並不算是新人作家,
畢竟他不只曾經擔任過記者、編輯,
也曾經以本名「托德.立特」出版過懸疑小說,
所以《最後的女孩》無論情節或者文筆,都有極高的完成度。

雖然強力推薦此書的是被喻為恐怖大師的史蒂芬‧金,
但我覺得這本小說,更接近費策克的心理驚悚小說。

主角葵希是個在恐怖殺人案中唯一生還的倖存者,
和她有類似經歷的,還有麗莎跟莎曼珊(莎莎),
她們三人都被媒體稱為「最後的女孩」,
這個稱號話題性十足,卻幾乎帶著點嘲諷意味。

還只是十幾歲的青少女時期,
就眼睜睜看著身邊的人被兇手虐殺,
雖然好不容易幸運存活,人生也不可能相同了。

無論是乾脆接受採訪、將經歷出版成書;
或是隱姓埋名,成為「不存在的女孩」;
亦或和主角葵希一樣,下意識遺忘一切,
然後試圖過著普通而平凡的生活,即使只是假象。

作者將葵希的遭遇嚴重創傷後的心理狀態,
以及媒體、家人、情人面對此事的反應,
描寫得活靈活現、絲絲入扣,又不落俗套,
而且還在看似單純描寫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情節內,
偷偷埋下足以讓後半部情節大逆轉的伏筆。

雖然伏筆幾乎都來自於葵希那「消失的記憶」,
但強迫面對殘酷的記憶、慢慢找回真相的過程都頗精采,
可以說作者把失憶這個老哏融合了青少女的不知所措,
同時,也點出了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的鴕鳥心態。

不一定需要經歷過多大的波折,
我們人人都有「逃避問題」的本能。
但不看、不想、不面對,並不能讓問題消失,
掩蓋住的真相,總有一天得要面對。

《最後的女孩》雖然是著重於閱讀樂趣的驚悚小說,
但讀完之後,卻讓我對現實生活有更多體悟。
除了彷彿看見身邊某些人的「選擇性失憶」以外,
它也讓我見識到「第一印象」的影響有多大。

因為出場時機不同、因為敘述方式不同,
一樣是來歷不明、背景成謎的人物,
有的會讓人覺得「這人八成就是兇手」,
有的會讓人懷疑「他是不是別有居心」,
也有的,散發出莫名的堅定與安全感。

但俗話說得好,知人知面不知心,
從一開始揭露出葵希的秘密抽屜時,
作者就是在暗示「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一面」...

更簡單的說,就是千萬不要相信你的直覺XD
讀《最後的女孩》的時候,盡情懷疑每個人就對了!

--

喜歡我的文章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小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