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東山彰良住在日本,以日文寫作,
但其實他本名叫王震緒,是個在日台灣人,
五歲前都住在台灣,也持有中華民國國籍。

而他的筆下的小說,不只場景在台灣,
更有著濃濃的「老台北」氣息,讓我常常忘記,
自己正在讀的是一本日文翻譯小說。


一九八四年。那一年,我十三歲。
在暑假即將結束的兩天前。
我們的人生從此完全變了調。

二〇一五年,連續殺人魔「布袋狼」在美國遭到逮捕。
「我」注視著底特律荒廢的街道,
回想起在台灣度過的少年時代。
三十年前,我就認識了「布袋狼」。

一九八四年夏天。小雲剛失去哥哥,
和牛肉麵店的阿剛和他的弟弟達達,
還有整天打架,卻很有正義感的阿杰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四名少年決定執行一項計畫……

布袋狼到底是誰?

這是我第一次讀東山彰良的小說,
對於他筆下那只能用「濃郁」形容的台灣,大為震撼。

全書分為兩個劇情線,皆以「我」為主角,
一邊是2016年,布袋狼落網後的美國;
另外一邊則是1984年,「我」只有13歲的台北。

作者非常靈活的運用了第一人稱敘述營造出錯覺,
讓讀者隱隱知道兩個「我」可能是不同人,
但卻看不穿猜不透布袋狼到底是哪個少年。

為了避免爆雷,我只好將兩個時空線的心得分開敘述,
但還是要提醒大家,實際上兩邊是穿插進行的唷。

首先是在台北的「我」。

雖然我在台北長大,但1984年,我不過才一歲,
對於東山彰良筆下的台北,只有模模糊糊的印象,
對於本省人與外省人之間的「分野」,
完全是長大後才逐漸明瞭,
但卻清楚記得小南門一帶的牛肉麵攤,
也曾經去萬華的毒蛇街看過殺蛇、喝過蛇湯,
而主角之間那種年少的叛逆與徬徨,
則彷彿穿越時空,迎面而來。

世界上並沒有那麼多美好的童話故事,
破碎的家庭、苦惱的童年,遠比幸福快樂的多更多。

早逝的哥哥、憂鬱的母親、家暴的繼父、外遇甚至離婚...
青少年們有著太多無能為力的苦惱,
於是轉而崇拜不良少年的桀驁不馴,
於是試圖利用自己能想得到的所有方式,
幫助自己、幫助兄弟、幫助家人。

而最後,也是這樣的義氣,帶來了更大的悲劇。

而在洛杉磯的「我」,是個頗為成功的律師,
乍看之下已經脫離了少年時的慘澹陰影,
但實際上,那段時光從未離去。

在街上隨機擄走少年,隨即殺害,
最後將屍體裝在布袋內棄置的布袋狼,
在第八起案件的犯案現場被逮個正著。
而他沒有否認、沒有辯解、沒有掙扎,
完完整整的坦白了所有犯案經過。

他到底在想什麼?又為了什麼犯案?
他的少年時期,是什麼模樣?

這個部分的時間軸,篇幅並不算多,
卻極為畫龍點睛的提升了全書的精采度。
尤其是布袋狼的身分,以及最後的結局,
更是加深了另一時間軸留下的沉重感。

正如作者所說,這是一個沒有奇蹟的故事。

但我依然無法不為這麼精彩又深刻的劇情動容,
也無法討厭讀完之後,留在心底的沉重哀傷...

--

喜歡我的文章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小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