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死的是「好人」;
接下來,死的是「君子」。

那些看似正直善良的、毫無可恨之處的人...
真的沒有不為人知的黑暗面嗎?
這是我腦海中,最先浮現的疑惑。

,原來活著是一件如此艱難的事。
  法律和扭曲的信條保護了不值得保護的人,
  卻對非保護不可的人視而不見。

  善與惡、罪與罰,
  當殘酷的現實遇上富貴與貧窮的生命界線
  誰是命運的仲裁者?
  誰又是得不到保護的人


  給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

請大聲說出來。不要隱忍,向至親,向近鄰,
若環境許可,向網路說出你有多辛苦。
無事可做關在屋裡,會覺得世上彷彿只有自己一個人。

可是,不是那樣的。
這個世界比你想像的寬廣,一定有人關心你、在意你。
我也曾為這樣的人所救,所以我敢保證。

  你絕對不孤單。
請再一次,不,不管多少次,
都要鼓起勇氣大聲說出來。
要比那些蠻橫之徒說得更大聲、更響亮。

 如果遇害的是一個平凡的好人,就代表著背後有著更深不可測的黑暗。

  犯罪必然存在欲望,無一例外。
金錢欲、獨占欲、性欲、破壞欲。
到頭來,動機和犯罪樣貌,都是衍生自這些欲望。
因而,無論什麼樣的犯罪,只要能夠類推出最根源的欲望為何,便能看出全貌。

  三雲忠勝被殺了。他是一個好人。

身為福祉保健所的課長,
他竭心盡力為每個案例做最妥善的安排處置,
細心照顧提攜後進。

作為一個丈夫與父親,凡事以妻子與孩子做為出發點,
更別提那些從沒有過的酗酒、賭博、外遇與家暴。
從未見過那麼為人著想、體貼善良的人,
無論工作與家庭,他都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

  當社會上發生了恐怖的連續殺人事件,
我們總期望這只是社會邊緣一角,是獨立單一個案。
然而人失去了要保護的事物是很脆弱的。
就算犯人落網了,失去的東西也不會回來。

可是卻又不能原諒犯人。
原諒了,就好像忘了曾經對自己很重要的東西,很痛苦。
得到保護的人們和得不到的人們,其中的界線到底在哪裡?

陸續讀過幾本中山七里的作品,
坦白說,我不是每本都喜歡,尤其是青蛙男...
但這次這本《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卻非常棒,
無論是劇情安排,以及對於社會議題的討論,
還有人性善惡之間的矛盾,都極為「夠力」,
甚至有向宮部美幸急起直追之勢!
 
在這個故事裡,飽受愛戴的好人跟君子,
被擄走後,綁住手腳貼住嘴,一個人慢慢餓死。
這種謀殺方式獨特又殘酷,還不會弄得滿手血腥,
不知道前因後果時,我還挺佩服兇手的「創意」,
但隨著懷恨的原因一步步揭開,這樣的方式,卻顯得無比心酸。
 
故事的前半段,作者將社會現況及法規跟辦案過程做結合,
一步步帶領讀者了解日本社福結構的現況、難題以及弊病,
雖然花了大量的篇幅描述探討,但一點都不枯燥無聊。
 
除了把救助金當作理所當然的收入的黑道份子;
明明快活不下去,卻還是不肯麻煩別人的老;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卻是一邊領救助金卻違反規定去打工,
不是貪圖補助,只是想讓孩子受完善教育的單親媽媽。
 
光只是篩選對象就已經夠難了,更何況,
在預算逐年減少的狀況下,不得不想辦法縮減受保護的人數,
負責承辦的人員畢竟也只是公務員,也只能奉命行事......
我知道,我都知道,但就像書中負責偵查相關案件的警官一樣,
越是理解生活保護機制的現況、越是了解舊案件中被隱匿的部分,
越忍不住對嫌犯產生某種同理心,甚至開始覺得難怪被害人會遭到怨恨。
 
不只是社福機制,書中也提到更生人的困境。
 
即使是經由觀護者介紹的工作,即使是認真想回歸正途的更生人,
還是一樣找不到能發揮所長的工作、還是一樣只能靠勞力維生,
也還是一樣,被歧視、被排擠,最後能依靠的只有「牆裡的同伴」。
 
這還是「只」在牆裡待了八年,出來後依然年輕力壯的受刑人,
那些服刑更久、更無一技之長、更沒有後援的更生人,
要嘛繼續精進技術,照樣靠為非作歹維生,盡量不被逮到;
要嘛,就是只能認命回牢裡給國家養,至少有吃有住。
 
書中提出的社會議題並不只出現在日本,
我想是各個國家都會感同身受的問題。
尤其是同樣逐漸邁入老年化的台灣,更是有感,
讀著讀著,心情很難不漸漸沉重起來。
 
但,作者在探討社會議題的同時,也沒有忘記了小說的戲劇性。
讀到即將破案、卻又突然出現轉折線索的那刻,我雖然已猜到一半,
但沒想到作者的安排更加縝密,不僅沖擊力道十足,
善惡之間的對比,更是令人百感交集、唏噓不已。
 
本就極愛社會派推理的我,非常非常喜歡這本作品,
私心給他的評價甚至還高過宮部美幸一些兒。
如果跟我一樣喜歡社會派推理,但又覺得宮部美幸的作品有點太「硬」,
不妨讀讀中山七里這本新作《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
雖然,讀完後心情可能會變沉重不少就是了。(苦笑)
 
--
 
喜歡我的文章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小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