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見的烘爐地。
現在的我,不求飛黃騰達不求金銀財寶,
只希望我跟我愛的人們,舒舒服服。
因為一樣是以日本的生活保護制度為主題,
一開頭,就讓我想到中山七里的《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
但讀完之後卻覺得,《惡夏》似乎更加的致鬱。
畢竟在《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中,
主要著重於描寫原本立意良善的法規,
如何被扭曲、被利用,反而造成悲劇
但即使如此,還是有人在為了這些得不到保護的人而努力。
《惡夏》之中,則是無論詐領者、真正需要補助者,
甚至是身為公務人員的社會個案工作者,
都落入了充滿惡意、悲哀、不幸的死亡漩渦,無一倖免。
--
這本揭露了文壇中如何利用行銷「造神」,
將所有資源挹注在少數「政治正確」的作品上,
進而激化種族歧視(以及反向種族歧視)的諷刺小說,
雖然這種「反諷自己身為反諷對象」的作法很聰明,
可是抽掉一切種族爭議之後,故事本身其實不算優秀。
主角的嫉妒心、對於名利的渴望很真實,
但女主既無自覺又不停叨絮的程度真是令人厭煩。
讀完後我忍不住心想,這本小說的高評價,
根本就是用書中那種方式造神出來的吧。(苦笑)
--
記憶只能維持10~20分鐘的記憶障礙者,
成了殺人案的嫌疑犯,到底該怎麼偵訊?怎麼審判?
就算她真的犯案,對當事人來說,刑罰有意義嗎?
作者利用記憶障礙這個特殊設定,
創造出獨特的犯案手法,
同時也探討著家庭照護者的心理掙扎:
為了照護而犧牲自己的生活很痛苦,
但如果不做這些犧牲,愧疚感也同樣令人痛苦。
中間的翻轉一度令我對人性失望,
還好最後的結局依然有著溫暖的愛。
雖然真兇的動機略顯薄弱,
但對於長照的探討、巧妙的敘事交替,
依然是一本很值得一讀的小說。
--
主題是近年來屢受關注的#MeToo 風潮,
身為女性,真的覺得這個風潮是好事,
讓更多受害人能夠有勇氣開口、也讓更多人正視這個問題。
但這本書,寫的並不是那些勇敢發聲的女孩。
並不是說凡妮莎不勇敢,
她只是需要告訴自己:我是強大的。
所以才選擇說服自己,那是愛情。
--
三個不同的中短篇故事,
同樣的都以書信往來為文體,
也同樣的,結局都沒那麼精彩。
當然,劇情轉折是有的,
但一來一往的書信敘事太過迂迴拖沓,
讓結局篇幅少到顯得倉促,
也嚴重耗損了讀者的耐性。
--
喜歡我的文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