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網路通訊盛行、資訊大量傳播的時代,
洛蒂・莫高奇的《替身計畫》無疑是個最貼切、卻又最悲傷的故事。
蕾拉在名叫「紅色藥丸」的網路論壇上經常與人交換哲學思辨,
論壇總是上演著「請人吃飯,是否能與召妓相提並論?」、
「下載音樂不道德嗎?」這類辯論。
在「求死權」的議題上,蕾拉理直氣壯表達︰
「自由選擇要用什麼方式死去,是人的基本權利!」
版主於是對她提出一個大膽的計畫:
「那麼,妳願意幫助泰絲自殺嗎?」
患了重度躁鬱症的泰絲,一心求死,卻不希望家人傷心。
計畫中,蕾拉不用扮演兇手,只需要在泰絲自殺後,
在網路上扮演她身分,繼續活下去。
蕾拉答應了。
經過半年精心策畫與演練,泰絲如期「走了」,
蕾拉隨即切換身分,接管她的臉書、電子郵件,定期貼文、回覆留言,
一切竟然順利得令人吃驚,完全沒有人起疑。
然而,維持一切順利不是問題,
問題是: 這一切要做到什麼時候為止呢?……
「紅色藥丸」這個網路論壇的名稱,
來自於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駭客任務》:
"You take the blue pill, the story ends,
you wake up in your bed and believe whatever you want to believe.
You take the red pill, you stay in Wonderland,
and I show you how deep the rabbit hole goes."
選擇藍色,你將繼續活在這個「你想要相信的」世界裡,過著平凡人生;
選擇紅色,代表你選擇去了解真相、選擇開拓你的冒險。
在《替身計畫》中,作者用淺顯的方式提出了許多的發人省思的議題,
不過,首先來聊一下我對於「自殺」這件事情的看法好了。
基本上我同意蕾拉在書中所說的,
「自由選擇要用什麼方式死去,是人的基本權利!」
但同時我也認為,自由權應該建立在「不影響他人」的基礎上,
所以我無法接受「其它人有協助當事人結束生命的責任」這個說法,
看到紅色藥丸版主用這樣的說詞來回應蕾拉...我是無法認同的。
但是看著蕾拉的敘述、尤其是她與泰絲的互動,
我們就會明瞭,她之所以答應這件事並不是因為責任或是甚麼,
而完全是因為,「孤獨」。
整部小說一直環繞著「孤獨」兩個字
泰絲跟蕾拉可說剛好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類型典範。
雖然表面上,泰絲是因為一直以來飽受躁鬱症所苦,
厭倦了這樣的自己,才會萌生自殺之意,
但其實泰絲之所以想要「退房」,其實也是一種心靈上的孤獨,
同時,泰絲也有著許多躁鬱症自殺患者的標準樣貌,
那就是:「看起來一點都不像會自殺」。
雖然表面上的泰絲似乎性感動人、好友眾多,
但在這個社群網路過度發達的時代,那些所謂「友誼」往往都太過浮面,
關掉網路便不再有交集的友情,反而讓人更感覺孤單與悲傷。
這讓我忍不住想到,陳奕迅的《孤獨患者》這首歌。
笑越大聲 越是殘忍 擠滿體溫
室溫更冷 萬一關燈 空虛擾人
窩在角落 策劃逃脫 這也有錯
連我脆弱的權利都掠奪
我不唱聲嘶力竭的情歌 不表示沒有心碎的時刻
我不曾攤開傷口任宰割 癒合 就無人曉得我內心挫折
活像個孤獨患者 自我拉扯
外向的孤獨患者 有何不可
我在這本書裡看見好多好多種不同類型的「孤獨」,
也看見每個人都用盡全力對抗著屬於自己的孤獨,
只是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反而將世界推得更遠。
我想每個人的心裡頭都有「孤獨」存在,
大部份的人,也都可能曾經想過要「退房」,
《替身計畫》說出了很多我們深藏在內心的疑惑與渴望,
同時也對於許多網路社群的膚淺生態,有著顯而易見的批判。
總是沉迷網路、追求「讚數」的我們,
是否會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下一個泰絲?
最後作者並沒有明確的告訴我們,泰絲怎麼了。
但我寧可相信,在拋棄一切之後她終於可以重新來過,
找到屬於自己的「不孤獨」。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